2020年,流年不利,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影響了各大行業(yè),其中,茶葉行業(yè)的蕭條顯得尤為明顯。事實上,這已經是茶行業(yè)受到的第二次沖擊了,原先因為清廉政策環(huán)境等原因,茶作為禮品受到波及,銷售市場尚未完全恢復。這會兒又遇上疫情,可謂是剛出虎口又入狼窩,受到的市場影響遠比其他行業(yè)來的更強烈。
要知道茶葉的主要銷售渠道,往往是由茶市在線下展開的各種主題節(jié)會和展銷活動去進行的營銷。而因為今年疫情的影響,年初,線下的各種活動基本無法達到正常的銷售份額。之后,各地紛紛采用了直播帶貨等多種線上模式,助推了整體銷售。雖然說短期內尚不足以彌補線下帶來的損失,但互聯網所帶來的線上銷售模式,顯然悄悄變成了一股令人無法忽視的力量。使得今年各大茶企不得不臨時調整商業(yè)模式,將年初的銷售的重心集中到線上銷售。
盡管如此,由于之前國內茶企們的整體銷售模式大多都是以線下的各種渠道為主,電商能力普遍不強,因此在此次疫情期間試水電商的過程中也頗有些捉襟見肘。中大企業(yè)還多少能抗得住來自線上入局的壓力,小一點的茶商茶店,直接就因為線上的這種壓力和在線下疫情影響的雙重打擊下紛紛倒閉了。
當然事無絕對,也有些敏銳的茶企在這場風波剛興起時,馬上轉戰(zhàn)到線上,直播加短視頻,另辟蹊蹺,將飲茶文化轉為年輕人的時尚。經過幾個月的積累與摸索,實體店與互聯網相輔相成,現在得已轉型,成為成功案例。
現在疫情即將過去,是否會出現更多這樣利用互聯網思維輔助實體店運營,做到“雙管齊下”的成功案例呢?
我們知道電商的興起不是一時的,近幾年中,在互聯網基礎上塑造的社交電商環(huán)境越來穩(wěn)固。年初因為疫情的原因,茶企們被迫、臨時想要進駐這個市場時,卻發(fā)現以往不受重視的線上渠道竟然大有門道。而那時大多數茶企們一方面是缺乏電商運營經驗,對實體店與互聯網之間不能做到很好的磨合引導,另一方面是缺乏品牌效益及性價比,難以打開銷路,導致初入時反而陷入一種兩難的局面。
這也不能怪茶企們有這樣的以線下銷售為主的固化思維,事出有因,茶作為商品的屬性實在特殊。要找到一款合適自己口味的茶,客人們又勢必得“嘗”上那么一回,且更有講究者,須好環(huán)境,好茶具才倍感親切。雖說互聯網的發(fā)展在這幾年可謂是如茶如火,不少行業(yè)紛紛入局,在其中爭得一席之地。但我們茶產業(yè),卻因為這樣的商品特殊性,還得在其中開辟新思路。也就是說,別的行業(yè)或許可以沒有實體去支撐,但我們茶產業(yè)卻須有存在的必要,且線下實體店可能是必不可少的核心,那如何讓互聯網成為我們茶店的助力,讓兩者做到相輔相成成為我們的經營之道呢?
咱們這個茶的歷史,是我們茶產業(yè)的底氣,那是伴隨著我國歷史潮潮落落的。我們從不懷疑茶產業(yè)是行業(yè)里的朝陽行業(yè),盡管它更多的可塑經濟目前還未被發(fā)掘?,F隨著科技進步,時代發(fā)展,新興起的事物越來越多,互聯網的發(fā)展也似乎變成是時代的趨勢所在,品牌發(fā)展、電子商務、健康消費也大有可能成為未來的發(fā)展方向。
那我們茶葉產業(yè),茶葉文化,要如何在當前的電商環(huán)境下打出我們的品牌效應,如何通過互聯網與實體店相結合去開辟新的經營思路是當下很多茶企在思考的茶經營問題。
但我們相信對中國茶產業(yè)來說,電商不是阻力,它是我們茶葉行業(yè)渡過疫情這場困難的一大助力。
而如何做好茶經營,互聯網作為新起的“工具”該如何正確應用到實體店等,可能對很多茶人來說都是一個全新的領域,倘若你正一籌莫展,不妨了解一下東方茶界商學院,我們相信成功案例的經營之道是可以復制的,世界上的財富密碼也都有相似之處。
疫情即將過去,我們做茶產業(yè)的,或許可以坐下來以一個全新的角度重新審視我們的產業(yè),并且行動起來。也許,這才是這場災難給予我們最好的啟示。
原標題丨茶界觀察一:疫情后的互聯網在茶產業(yè)掀起了什么風浪?
注:內容轉自搜狐-聆風煙雨,貴在分享,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