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茶,之前在內地是很少人喝的。香港人開始喝普洱茶的時間要比內地人早許多,他們剛開始接觸到普洱茶是在茶樓、餐廳或茶館里。他們根本不知道老茶是個什么東西,是個什么概念。老茶這個詞實際上是在臺灣人介入到這個行業(yè)里才被大眾熟知的。
所以老茶的營銷推廣套路,是出自于臺灣人之手,其實我們仔細來看,它都是按這樣的模板出招:首先是出書,其次就是編造并包裝出大師,然后進拍賣會拍賣。這樣的營銷套路是比較專業(yè)的,營銷效果也是很明顯的。本文重點聊一下如何在出書上做文章。
出書,從古至今,咱中國人的傳統思維里,對書的認同和崇拜是一直都有的,書是知識的載體,書是知識的海洋,書是人類的精神食糧?,F在人們也一直認為書上的東西都是有營養(yǎng)的,書上說的一般都是對的?,F在很多普洱消費者經常會問,為什么真正的普洱茶專家們不以圖鑒的表達形式,編寫一些關于普洱茶的專業(yè)書籍。諸如普洱茶的歷史,以及采摘、制作、品飲,乃至老茶品鑒方面的知識內容等等。
其實專家們也是有難言之隱的,因為實際上,老茶在年份上鑒別難度是很大的。舉個栗子,比方說同樣的一款茶,我們放在西雙版納10年和放在臺灣存10年,它的陳化結果是完全不同的。那么,年份這個概念在這樣的情況下,實際上是毫無意義可言的。
臺灣茶商特意編寫了一些書籍,為了普洱茶的營銷炒作做鋪墊,這些書籍里面寫的都是這些百年以上的老茶,動不動一餅茶就上百萬元,這些茶實際上都是假的,絕大部分都是。因為茶葉通過氧化成熟的方式,它是多種多樣的,做舊造假是很容易的,而鑒別難度是極大的。
如今市場上流傳的天價老茶很多。但是,說實話,沒有幾餅茶是真的。有良心專家反復向省茶司的領導取證過,問他們說,你們見過五、六十年代的茶嗎?他們都表示樣品見過?,F在市面上批量地售賣百年老茶,這怎么可能?數量上就明顯不對。
整個老茶的營銷手法,不僅僅有理論支撐,也就是這些書;還要制造和包裝大師出來,最后在拍賣會上制造天價成交的拍賣神話,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
老茶的營銷炒作中,更重要的是它包裹了太多的概念和理論,還有一個關于干倉、濕倉的理論。這種倉儲理論,他是把倉儲條件對立起來。茶葉的轉化都要經過干濕這樣一個條件,并不是說有干倉就有濕倉。這種說法實際上是一個巨大的誤區(qū)。這些理論體系都是臺灣茶商編造出來的,最常見的就是編造茶史。
有書為證,他就把他寫成書,然后再包裝推廣一個大師,把這個年份往前推,明明是90年代的茶他就說是70年代,70年代的他就說是建國以前的,這種手法在業(yè)界是都是貫用的。最后在精心設計的拍賣會上天價拍出套現?,F在在拍賣會上出現的老茶,基本上都是這么操作出來的。他們真的是“城會玩”,不得不令筆者佩服。
(來源:閩南聯邦調茶局,部分內容有刪減)